一、蛔蟲病
1、幼蟲移行引起的癥狀:蛔蟲蟲卵進入肺部支氣管,可引起咳嗽、胸悶、血絲痰等癥狀。嚴重感染時有可能侵入腦、肝、脾、甲狀腺和眼睛,引起癲癇、肝大和腹痛等。
2、成蟲引起的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饑,異食癖;常腹痛,部位主要在臍周,喜歡別人按揉腹部;部分患兒還會出現煩躁易驚或萎靡、磨牙等。此外,蟲體的異種蛋白可引起蕁麻疹等過敏癥狀。感染嚴重者可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
小兒蛔蟲輕者可無明顯癥狀,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異物,面黃形瘦,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觸之腹部柔軟,或可捫及蟲團聚散,并可見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稠。有些患兒出現淡色白斑、鞏膜出現蘭色斑點,下唇或出現顆粒樣大小白點,舌苔薄膩或花剝,舌尖紅尖。
該病發生原因是因小兒吞食了蛔蟲卵所致,感染途徑主要是通過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潔的飲食而致。若平素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素蘊濕熱者更易發生本病。
驅蟲治療
常用的驅蟲藥有甲苯咪唑(安樂士)、阿苯達唑(腸蟲清)、左旋咪唑(驅鉤蛔)、枸櫞酸哌嗪(驅蛔靈、六一寶塔糖),詳見常用驅腸蟲藥。由於蛔蟲在人體內寄生存活時間一般為一年左右,所以如果能避免再感染,大約一年蛔蟲病可“自愈”。
膽道蛔蟲癥的治療
治療原則為解痙止痛、早期驅蟲和控制感染。早期驅蟲可防止復發與并發癥。蛔蟲有厭酸習性,可選用食醋一次2~4兩,每日三次,以達到安蟲目的。內科治療無效,合并嚴重肝膽感染手術治療。
蛔蟲性腸梗阻的治療
大多數蛔蟲性腸梗阻是不完全性的,應及早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解痙止痛、靜脈補液,腹痛緩解後驅蟲。當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并發腸壞死、穿孔、腹膜炎時要及時手術治療。
二、蟯蟲病
蟯蟲蟯蟲又叫線蟲,外形恰似一條白線,長度大約2厘米(約半寸),寄居在兒童的大腸內,有時隨兒童的糞便排出,在糞便中可見無數白色小蟲蠕動,這便是蟯蟲。蟯蟲成蟲寄生於人體的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及回腸下段。當人睡眠後,肛門括約肌松弛時,部分雌蟲爬出肛門,在附近皮膚產卵。產卵後,雌蟲多因干枯死亡,少數雌蟲可由肛門蠕動移行返回腸腔。若進入陰道、子宮、輸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導致異位寄生。
蟯蟲感染最常見的癥狀是肛門瘙癢和眨眼不安,局部皮膚可因瘙癢而發生皮炎和繼發感染。全身癥狀有胃腸激惹現象,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還可見不安、夜驚、易激動及其他精神癥狀。
治療措施由於蟯蟲病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蟯蟲病又極易自身感染、接觸感染、吸入感染等。這樣蟯蟲病易廣泛流行,以及在分布上具有兒童集體機械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特點,因此在治療上應同時集體服藥治療,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口服藥物
1、甲苯咪唑
甲苯咪唑(安樂士)是近年來臨床廣泛應用的廣譜驅蟲藥之一,口服後5%~10%的劑量以腸道收,絕大部分從糞便中排出,單劑1片(100mg),在2周或4周後分別重服1次。孕婦盡量避免使用。速效腸蟲凈(復方甲苯咪唑)除含有甲苯咪唑100mg外,還含有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頓服,1周後蟲卵陰轉率達98.5%。
2、腸蟲清片
腸蟲清片,主要成分阿苯達唑,通過抑制寄生蟲腸壁細胞的漿微管系統的聚合,阻斷蟲體對多種營養及葡萄糖的吸收,導致寄生蟲能量之耗竭,致蟲體死亡。該藥除殺死成蟲及幼蟲外,并使蟲卵不能孵化,服藥方法:兩歲以上兒童及成人頓服2片(400mg);1~2歲者服1片;1歲以下者及孕婦不宜服用。
3、中藥
中藥:使君子,去外皮,炒熟。日劑量每歲1g(一粒半),1日3次分服,共服3天。服後不能飲水,以免發生呃逆。若與百部等量服用則效果更佳。
局部用藥
1、用2%白陳汞軟膏,或10%氧化鋅油膏涂抹肛門,既可止癢,又可減少自身重復感染。
2、用0.2%龍膽紫和3%百部藥膏擠入肛門內少許,連續應用數天。
3、六神丸塞肛治療:中藥六神丸,7歲以下者5粒,8歲以上者10粒,每日1次,共5天,治愈可達97.10%。
4、灌腸法:食醋加水3倍,每晚直腸灌注50~60ml,連續3~5天。
5、中藥灌腸:生百部30g,烏梅15g,加水300ml,煎至100ml,用50~100ml保留灌腸,每晚1次,5~10次為一療程。
三、鉤蟲病
鉤蟲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發達的口囊是其形態學的特征。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癥狀。鉤蟲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人群感染較為普遍。據估計,全世界鉤蟲感染人數達9億左右。在我國,鉤蟲病仍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
鉤蟲感染可引起皮炎,足趾或手指間皮膚較薄處及其他部位暴露的皮膚,可出現點狀丘疹或小水泡。鉤蟲病還可引起呼吸道癥狀,如咳嗽、血痰、發熱、氣急和哮喘,痰中帶血絲,甚至大咯血。
貧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貧血、皮膚黏膜蒼白、乏力、眩暈,影響小兒體格和智力發育,嚴重者可發生貧血性心臟病。健康飲食網 foodwang.com
消化道癥狀:初期表現為貪食、多食易饑,但體重下降。後期食欲下降、腹脹不適、異食癖、營養不良等,嚴重者可出現便血。
防治
治療患者控制傳染源是預防鉤蟲病傳播的重要環節,在流行區應定期開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選在冬、春季進行。常用驅蟲藥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藥,除對成蟲有殺滅驅蟲作用外,對蟲卵及幼蟲亦有抑制發育或殺滅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軟膏局部涂敷,可治療鉤蚴性皮炎,若同時輔以透熱療法,效果更佳。將受染部位浸入53℃熱水中,持續20~30分鐘,有可能殺死皮下組織內移行的幼蟲。
四、絳蟲病
絳蟲,是一種巨大的腸道寄生蟲,普通成蟲的體長可以達到72英尺。扁形動物門的1綱。全部營寄生生活。成蟲寄生於脊椎動物,幼蟲主要寄生於無脊椎動物或以脊椎動物為中間宿主。
半數患者有腹痛,一般為上腹或全腹隱痛。少數患者有腹瀉。食欲亢進、頭昏等癥狀。
驅蟲藥物
(1)吡喹酮:成人晨起空腹頓服,15 ~20mg/kg,隔30分鐘後服50%的硫酸鎂60ml。本藥為廣譜驅蟲藥,主要作用於蟲體頸部,使蟲體表膜對鈣離子通透性增加,破壞、殺死蟲體。
(2)滅絳靈(氯硝柳胺):成人2g,兒童酌減,晨起空腹一次或兩次(間隔1小時),嚼碎後吞服,服藥後2~3小時服硫酸鎂導瀉。本藥能抑制絳蟲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破壞蟲體,但對蟲卵無作用。因副作用小,孕婦也可服用。
(3)中醫藥治療:采用檳榔及南瓜子聯合療法,檳榔對絳蟲的頭部及前段有麻痹作用,南瓜子主要使絳蟲的中、後段節片麻痹,兩者聯合應用療效更佳。服用方法為: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g,1小時後服檳榔煎劑(檳榔片80g,兒童酌減,加水500ml,浸泡1 夜,煎1小時後濃縮成150~200ml的濾液),再過半小時服50%硫酸鎂60ml。一般在3小時內即有完整蟲體排出,少數病人可有惡心、嘔吐、腹痛等反應。
驅蟲治療前應用小劑量氯丙嗪,防止惡心、嘔吐而致全身感染。根治標準是半年內糞便中無蟲卵和節片發現。
(責任編輯: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