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孕須知 提前6個月口腔檢查
為了做到優生優育,備孕期的夫妻們在飲食、生活習慣都要多加注意才對哦!一起來看看備孕指南吧!
提前10個月改變不良習慣
改變不良習慣對年輕的父母至關重要。
首先是戒掉煙、酒、咖啡和軟飲料等對身體有刺激的東西。酒精會使精子的頭尾畸形,活力降低。長期吸煙、喝酒的人,與不吸煙、不喝酒的人相比較,精子數量低17%左右,精子的活力低,畸形率明顯增多。OL們平常喜歡喝咖啡提神,懷孕期間應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咖啡因會加速鈣質及骨骼中的礦物質的流失。
禁止與電器接觸頻繁:長時間使用家用電器、電腦、微波爐等電器,會使身體遭到電磁波及熒光屏射線等的傷害。
小心內褲過緊:緊身內褲會壓迫男性生殖器官,造成不透氣、不散熱,不利於精子的生存。
別泡熱水澡:適合精子存活的溫度是34℃,高溫會對精子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洗桑拿、泡熱水澡要注意。
另外,還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套鍛煉身體的計劃。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增加維生素、鈣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為受孕做好營養儲備。
妥善安置寵物:由於貓、狗等動物的排泄物是引起弓形蟲病的主要來源,弓形蟲病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所以懷孕前一要去醫院驗個血,看看弓形蟲指標是否是陽性,一旦呈陽性,就不宜懷孕,必須先使用藥物治療讓指標轉為陰性後,過一兩個月再懷孕。但也要千萬注意,懷孕期間在家處理寵物的排泄物也要特別小心。
提前6個月口腔檢查
懷孕會使口腔疾病增多:牙周疾病患者懷孕後,孕婦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強。這些變化會使孕婦牙齦血管增生,牙周組織對牙菌斑產生的局部刺激反應增強,原有的牙齦炎就會加重。醫學上稱之為妊娠期牙齦炎。其他牙周問題,如牙周炎、牙齒松動、牙周膿腫等也比非孕期容易發生。研究發現,孕婦牙周疾病越重,發生早產和新生兒低體重的幾率越大。
建議準媽媽在懷孕前應進行口腔檢查,去除牙菌斑,消除牙齦炎症。
齲齒:齲齒也叫蛀牙。不少孕婦由於口味改變而喜歡吃帶酸味兒的零食,如果忽略口腔衛生,致齲菌就會利用食物殘渣發酵產酸,導致牙齒脫鈣,形成齲齒。
婦女在懷孕前患有齲齒,往往在懷孕後加重。如果孕前有齲洞而未治療,孕期就會發展成深齲或急性牙髓炎,劇痛會使人寢食難安。很多地方有母親嚼食後口對口喂嬰兒的陋習。研究表明,寶寶口腔中的致齲菌,通常是由媽媽口對口喂食并與嬰兒不分餐傳播的。
建議孕前徹底治療齲齒。如果未治療齲齒,請母親不要口對口喂嬰兒或與嬰兒分餐。
智齒阻生:智齒阻生、殘根、殘冠智齒是指最後一個磨牙出現問題,如果這顆牙齒不能完全萌出,部分牙體被牙齦所覆蓋,即稱為智齒阻生。懷孕前如果未拔除阻生的智齒或殘根、殘冠,懷孕後智齒或殘根、殘冠周圍的牙齦就容易發炎、腫脹,令人疼痛不已,張口困難,無法進食。如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出現海綿竇靜脈炎,甚至威脅孕婦生命。
建議如果在孕前口腔檢查時,發現有阻生的智齒或殘根、殘冠,應盡早拔除,以免後患。
修復缺失牙:修復缺失牙俗稱鑲牙。建議如果有缺失牙,應在孕前及時修復,以恢復咀嚼功能。如果有假牙,應請口腔科醫生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需要拆除或重新進行修復。
懷孕前6個月請進行口腔檢查,如果孕前對口腔疾病不加控制又在孕期發作,孕婦就會處於不用藥無法控制疾病,用藥又擔心對胎兒有不良影響的兩難境地。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準備懷孕的婦女適宜在懷孕前6個月進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檢查。
提前3個月補充葉酸
在2005年9月舉行的第二屆發展中國家預防出生缺陷與殘疾國際大會上,公布了中國出生缺陷監測系統的監測結果,結果表明,我國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發國家之一,每年約有80萬~120萬出生缺陷的嬰兒誕生,占出生人口的4%~6%。專家介紹,這樣的出生缺陷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育齡婦女每天補充適量葉酸,就能夠預防絕大部分嬰兒神經管畸形的產生。
葉酸是一種維生素,它對紅細胞分裂、生長、核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是人體的必需物質。科學家發現,孕婦缺乏葉酸,可導致胎兒出現神經管畸形,如常見的無腦畸形和脊柱裂等。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及唇腭裂,也可能與葉酸缺乏有關。
我國孕婦缺乏葉酸的情況比較普遍,飲食習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國外,人們吃蔬菜以生食為主,而我國卻煎炒烹炸。有研究表明,圓白菜做熟後葉酸會損失80%。
那麼,如何補充葉酸呢?專家建議孕婦在服用葉酸增補劑的同時,還應注意從食物中攝取,比如牛奶、動物肝臟、土豆、水果及綠色蔬菜等。
葉酸補充過量也有副作用,因此,準媽媽正在服用一些營養補劑時,也要告訴醫生,因為這些補充劑都含葉酸。
提前一年做孕前檢查
優生寶寶,記得做孕前檢查!
孕前檢查及咨詢,不但可以讓準媽媽在最健康的情形下孕育下一代,也可以事先知道是否要做特殊的產前胎兒診斷。
孕前檢查的項目一般有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婦科B超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病毒及弓形體篩查、性傳播性疾病檢測、乙肝兩對半檢查、甲肝丙肝抗體測定、子宮頸刮片檢查、染色體檢測、性激素六項檢查、男士孕前檢查項目等。
(責任編輯:陳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