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發胖有什麼原因?孕期發胖要注意什麼?懷孕後學會辨別三種“腫”,孕媽媽都了解嗎?接下來看看孕期這三種“腫”。
為了保證胎寶寶的健康成長,不少孕媽媽孕期生活除了吃就是睡,導致體重迅速增長,體型越來越胖,再加上孕期容易出現各種生理性問題,容易讓孕媽媽們迷惑,最終導致疾病的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後果。
孕期有很多孕媽媽發現手腳腫得像個饅頭,連戒指也戴不上、體重也增加了二十斤、穿鞋也要選大一碼,這是怎麼回事呢?是胖了還是水腫了呢?
孕期學會辨別三種“腫”
過胖的“腫”
孕媽媽孕期胃口大開,若沒有切實地控制體重,到了孕晚期,體重就會一下增加不少。
孕媽媽只要及時調整飲食結構,不讓體重增加過多即可。
生理性水腫
生理性水腫主要是由於子宮壓迫造成。
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從心臟經骨盆到雙腿的血管,從而血液和淋巴液循環不暢,導致腿部組織液淤積。
腿部水腫一般多發生在腳踝或膝蓋以下處,通常早晨起床時不明顯,但經過白天久站,晚上睡覺前水腫症狀會較明顯。并且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水腫的部位還會有所不同。
孕媽媽如果把腳抬高一段時間,腿部和腳踝的水腫會減輕。
病態性水腫
病態性水腫多由疾病造成,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腎臟病、心臟病、肝臟疾病或其他方面的疾病等,這些疾病不僅會對孕媽媽的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還會危害胎寶寶的健康。
病態性水腫的症狀不僅呈現在下肢部位,而且雙手、臉部、腹部等都有可能發生,用手輕按肌膚時,肌膚反應多會呈現下陷、沒有彈性、膚色暗藍等現象,晨起或休息後不消失,或伴有其她身體不適。
如果孕媽媽遭遇的是病理性水腫,則需及時就醫,尋求醫生幫助治療,以免危機母嬰健康。
孕期生理性水腫3大因
1、從妊娠第6周開始,血容量就逐漸增加,34周達到高峰,并在這個水平上一直維持到產後兩周才恢復到孕前水平。
孕期血容量比未孕時增加約40%左右,血容量增加後,組織間液也會增加。
2、孕期隨著血容量的增加,血漿濃度也會增加,所以,血液成分相對稀釋,膠體滲透壓下降,使血流中的水分容易滲透到組織間液中,從而造成下肢水腫。
3、妊娠後期子宮增大,使骨盆內壓力增高,從而使下肢靜脈血流回流受到影響,這也是下肢浮腫的重要原因之一。
遠離妊娠水腫五不易
工作和生活不易太勞累
孕期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不宜太操勞。
建議每餐後進行休息,每天保證9~10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如果工作地點沒有條件躺下休息,可以在午飯後將腿抬至高於心臟,半坐臥位休息一段時間。
久站和久坐都不易
久坐的孕媽媽可以在腳下墊個短凳,工作一段時間後進行適當的走動,以改善下肢血流循環。
建議盡量平躺或左側臥休息,不要蹺二郎腿,要常常動動腳跟、腳趾、旋轉腳踝關節,伸展小腿肌肉,舒張腿部休息。
避免食用高鹽加工和腌制食品
每天飲食要保證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質食物;貧血的孕媽媽每周還要注意鐵的攝入,因為貧血及營養不良是病理性水腫的原因之一。
還可以吃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蔬菜,如蘆筍、洋蔥、大蒜、南瓜、冬瓜、菠蘿、葡萄、綠色豆子、薏仁等,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強新陳代謝。
另外,一定要避免食用高鹽、加工、腌制或罐頭食物。
不穿不適合的鞋和襪
孕媽媽可以選擇舒適寬松的鞋襪,也可以穿預防或治療水腫的彈性襪。
不應限制飲水
孕期別因擔心水腫而不敢喝水,因為孕期下肢水腫是由於子宮壓迫或攝取太多鹽分,鹽水所含的鈉會使體內水分滯留所造成的,并不是喝太多水的關系,所以孕媽媽要適量喝水。
烹調時,應避開各種含鈉的醬類,如甜辣醬、豆瓣兒醬、菠蘿醬、辣椒醬等,味精也含有鈉,量不宜多。
Tips:適當足浴可緩解水腫
當孕期水腫發生時,不妨準備一個水桶,倒上熱水進行足浴,一直到小腿的下部分都浸入水中。
泡腳的時候,腳趾可以在水中不斷張合,還可以在水中放入生姜片,這樣不僅可以放松小腿,還有預防感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