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在照顧寶寶的時候,肯定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嘰里呱啦噼里啪啦講/喊個不停,自言自語得非常起勁。而父母們一般都會根據孩子的叫喊繼續和他互動,但十有八九,父母們根本一個字都沒聽懂,完全靠心靈感應和腦電波交流。
一般來說,孩子8個月左右就能發出唇音,如“爸爸”“媽媽”“噠噠”等。10個月至1歲2個月之間就會出現較多語音的句子但成人還不能聽懂,一般都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出現。直到兩歲半左右,他們應該就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了。
而在他們學說話的這個過程中,父母充當著一個導向的作用,孩子是否能夠好好說話與後天的教導有很大關系。
為孩子創造一個“聽覺盛宴”
正常來說,寶寶從出生起就自帶聽覺能力,隨著聽覺能力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對接受到的聲音產生反應和記憶,聲音對他們來說開始有了意義。
因此,父母們就需要不停的對孩子說話,讓孩子慢慢積累自身詞匯量,從而提升寶寶對“這個詞語是怎麼發音”的認知,為他將來學說話和用詞打好基礎。
父母們或許會覺得噼里啪啦說個不停是一件很傻很煩人的事情,但事實上,這對還不懂說話的孩子來說,他們只能通過聽這一個行為來積累詞匯量,為往後真正張嘴說話做準備。
有時候父母或許會覺得自己在說個不停,但孩子感覺根本沒在聽呀。這時候,爸媽們也不用灰心,因為孩子只是在選擇他感興趣的內容來聆聽罷了,而且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孩子都有不自覺的往心底里記的。
有空就給孩子講講故事
沒有誰天生就會說話的,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父母們可以通過每天給寶寶講故事這個方法,來激發寶寶的模仿興趣。盡量不要使用方言,選擇孩子以後會大量與人溝通的語言(如普通話)來講故事是最好的。語氣愉快些,語速慢一些,針對孩子的性格來選擇符合他的故事內容。
通過聽故事,孩子可以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韻律,而且詞匯量也會因此擴充。像有許多日常不常說的詞語,如“妖怪”或“豹子”等,不通過聽故事,父母們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經常提到它們。
父母們得重復再重復的說話
對大人來說,重復說話是一件很煩人的事,但對在呀呀學語的孩子來說,重復說話是一件讓他們感到很快樂的事。一來這是寶寶們感興趣的方式;二來通過重復的音節發音,孩子會對這個單詞或句子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慢慢學會說話。
如果父母們想偷一下懶,可以給孩子播兒歌。兒歌不僅有韻律而且一般都是簡單句子組成,重復段落在唱著,絕對是孩子學說話的好幫手。而且當兒歌如果唱到一些較常見的事物時,如天空,椅子這種,父母可以給孩子“指認”,讓他學會說的同時也認得了這個物體。(99健康網(www.99.com.cn)專稿,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