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什麼是產婦的產道

  產道

  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

  (一)骨產道骨產道指真骨盆。在分娩過程中變化小,其大小、形狀與分娩關系密切。

  1.骨盆平面及其徑線分為3個平面:

  (1)骨盆人口平面i(pelvic inlet plane):為骨盆腔上口,呈橫橢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後方為骶岬上緣。有4條徑線。

  1)A口前後徑:稱真結合徑。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上緣正中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lcm,其長短與分娩機制關系密切。

  2)入口橫徑:左右髂恥緣間的最大距離,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側骶髂關節至右側髂恥隆突問的距離為左斜徑;右骶髂關節至左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右斜徑,正常值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mid plane of pelvis):為骨盆最小平面,最狹窄,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後方為骶骨下端。有2條徑線。

  1)中骨盆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通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問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橫徑:也稱坐骨棘間徑。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lOcm。

  (3)骨盆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為骨盆腔下口,由兩個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組成。坐骨結節間徑為兩個三角共同的底。前三角平面頂端為恥骨聯合下緣, 兩側為恥骨降支;後三角平面頂端為骶尾關節,兩側為骶結節韌帶。有4條徑線。

  1)出口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橫徑:也稱坐骨結節間徑。兩坐骨結節內緣的距離,正常值平均9cm。

  3)出口前矢狀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問的距離,正常值平均6cm。

  4)出口後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正常值平均8.5cm。若口橫徑稍短與出口後矢狀徑之和》15cm時,正常大小的胎頭可通過後三角區經陰道娩出。

  2.骨盆軸與骨盆傾斜度

  (1)骨盆軸(pelvic axis):連接骨盆各平面中點的假想曲線稱為骨盆軸。此軸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時,胎兒沿此軸完成分娩機制,助產時也應按骨盆軸方向協助胎兒娩出。

  (2)骨盆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指婦女站立時,骨盆入121平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為60。若骨盆傾斜度過大,影響胎頭銜接和娩出。

  (二)軟產道 軟產道是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構成的彎曲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 由非孕時長約lcm的子宮峽部伸展形成。妊娠12周後子宮峽部已擴展成宮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被拉長形成子宮下段。臨產後規律宮縮進一步拉長達7~10cm,肌壁變薄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由於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作用,子宮上段肌壁越來越厚,子宮下段肌壁被牽拉越來越薄。

  由於子宮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形成一環狀隆起,稱為生理縮復環(physiologic retraction ring)。正常情況下,此環不易自腹部見到。

  2.宮頸的變化

  (1)宮頸管消失(effacement of cervix):臨產前宮頸管長2~3cm,初產婦較經產婦稍長。臨產爹的規律宮縮牽拉宮頸內VI的子宮肌纖維及周圍韌帶,加之胎先露部支撐前羊水囊呈楔狀,致使宮頸內口水平的肌纖維向上牽拉,使宮頸管形成漏斗形,此時宮頸外口變化不大,隨後富頸管逐漸短縮直至消失。初產婦多是宮頸管先短縮消失,宮口後擴張;經產婦多是宮頸管短縮消失與宮口擴張同時時進行。

  (2)宮口擴張(dilatation of cervix):臨產前,初產婦的宮頸外口僅容一指尖,經產婦能容一指。臨產後,宮口擴張主要是子宮收縮及縮復向上牽拉的結果。胎先露部銜接使前羊水於宮縮時不能回流,加之子宮下段的蛻膜發育不良,胎膜容易與該處蛻膜分離而向宮頸管突出形成前羊水囊,協助擴張宮口。胎膜多在宮口近開全時自然破裂。破膜後,胎先露部直接壓迫宮頸,擴張宮口的作用更明顯。產程不斷進展,當宮口開全(10cm)時,妊娠足月胎頭方能通過。

  3.骨盆底、陰道及會陰的變化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先將陰道上部撐開,破膜後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壓迫骨盆底,使軟產道下段形成一個向前彎的長筒,前壁短後壁長,陰道外口開向前上方,陰道粘膜皺襞展平使腔道加寬。肛提肌向下及向兩側擴展,肌束分開.肌纖維拉長,使5cm厚的會陰體變成2~4mm,以利胎兒通過。陰道及骨盆底的結締組織和肌纖維於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變粗,血運豐富。於臨產後,會陰體雖能承受一定壓力,但分娩時若保護會陰不當,也易造成裂傷。

(責任編輯:實習劉素瓊)

文章取自網路:孕媽咪點點讚-育兒教養平台 » 什麼是產婦的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