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營養( 母親直接輸送給胎兒的物質養料 );
母親的心情( 母親傳遞給胎兒的精神情感信息 );
母子的互動( 觸摸、與胎兒說話、給胎兒講故事等信息刺激 )。
有關母親的營養,不在這里贅述。我最想告訴年輕媽媽的是:最好的胎教是母親的好心情和與胎兒的愉快互動。
擁有好心情和與胎兒愉快地互動是每位母親都樂於作出的選擇,為什麼我還要提醒大家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心情不好,影響心情的因素很多。比如,沒有準備好,孩子突然來了;剛剛擁有一個好職位,卻發現自己懷孕了,想要個男孩吧,做B超發現是個女孩;丈夫想要孩子,自己卻不想要,等等。
我在懷女兒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女兒大約六個月時,我去醫院做B超,那時特別想知道胎兒是男孩還是女孩。可醫院有規定,不能說,不過可能醫生看我不像有性別歧視的母親,就反問我一句:“你希望是男孩還是女孩?”
我急忙說:“喜歡男孩。”
醫生對我笑了笑說:“事與愿違了。”
聽了醫生的話,我好像遭到當頭一棒,心里特別難過,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就離開了B超室。
我喜歡男孩,在我的屋子里到處貼的都是男孩的畫,床頭掛著楊柳青的年畫“年年有魚的胖娃娃”。我曾經為擁有一個男孩做了很多夢,可現在事與愿違了。
我垂頭喪氣地回到辦公室,立刻給丈夫打電話,報告這個消息。沒想到,他在電話那邊說:“女孩有什麼不好,你不也是女孩嗎?現在都要當圣母了。”
“你不也是女孩嗎?現在都要當圣母了。”這句話反復在我的大腦里回放了十幾遍之後,我終於放棄了那個煩惱和不快樂。
是呀,我也是女孩,為什麼會不喜歡女孩呢?在我的意識里一定有一種病毒,或者一定儲存著對女孩的偏見和錯誤的看法,而那個錯誤的想法一直統治著我,控制著我的思維和情緒,以及對一個胎兒的態度。
如果肚子里的胎兒知道媽媽不喜歡她,她該多麼悲傷啊!還沒有來到世上,就因為她是女孩,媽媽就悶悶不樂。胎兒一定會感知到母親的心情,因為母親的壞心情會通過血液循環和內分泌,以及神經系統傳遞給胎兒,潛伏於胎兒的神經細胞網絡里,影響著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
為了孩子,我必須改變自己,選擇愉快的心情迎接這個小生命的誕生。
後來,我讀了一位德國母親的故事,令我非常震驚。我感到慶幸,慶幸自己及時地選擇了快樂,而不是煩惱,慶幸丈夫及時地提醒和引導,幫助我刪除了那個錯誤的、可怕的想法。
德國催眠療法的先驅人物保羅·比庫博士,在治療一位男性患者時發現,患者在經受劇烈不安時,全身常出現暫時性發熱感覺。為查明原因,比庫博士將患者引入睡眠狀態。這位患者像進入時間隧道一樣漸漸回到胎兒時期,當他講述作為胎兒七個月以前的情況時,語調平緩,神情自若。當他講述七個月以後的情況時,突然嘴角僵硬,渾身顫抖,身體發高燒,露出驚懼的神色。
為什麼這段記憶會導致患者出現這一癥狀?在胎兒期,他有什麼特殊的體驗嗎?
後來,保羅·比庫博士走訪了這位患者的母親,向患者的母親描述了她兒子在做催眠治療中的反應。這位母親突然陷入了回憶中,她告訴博士,在懷兒子七個月的時候,因為一些其他原因,她曾非常想墮胎,甚至試過用熱水浴來墮胎。沒想到,她當時的痛苦和內心掙扎不但傳遞給了胎兒,還儲存在胎兒的記憶里,20年來,一直潛在地支配著這位患者的心情和行為。
胎兒是母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母親的任何想法和行為都會直接通過身體內分泌出來的激素及其大腦生成的物質傳給胎兒,這樣會使胎兒陷入和母親一樣的精神狀態。
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有關猴子的實驗報告。
實驗者拿一個蘋果給猴媽媽,等猴媽媽伸手去拿時,實驗者把手縮回去,母猴非常失望。這時候測量母猴的血壓及心跳,似乎反應不大,母猴胎內的小猴卻反應明顯。
實驗者繼續以挑逗的方式給猴子蘋果,這種行為持續兩分鐘後,母猴的不滿情緒變得強烈了,與此同時,母猴體內小猴的血壓及脈搏也一下子低落了。
這個實驗說明,母親的情緒不安和精神緊張,對大人本身來說或許無關緊要,但對生長迅速、發育過程復雜的胎兒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托馬斯·巴尼寫了一本《 胎兒在注視 》的書,在這本書里,他幫助我們進一步地理解了母親與胎兒的關系,通過介紹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一位婦產科教授報告中的一個案例,讓我們了解了胎兒是怎樣感知母親的情緒和行為的。
有一個新生兒,身體十分健康,可是她拒絕吃母親的奶。母親每次喂奶,她不但不吮吸,還把臉轉開,但給她裝有沖好奶粉的奶瓶,她馬上使勁地吮吸。幾天以後,這個一直拒絕吃母乳的孩子被別的母親抱在懷里時,卻拼命地去吮吸奶汁。
為了解釋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這位婦產科教授詢問孩子的母親有關妊娠中發生的事情。母親仔細回憶,似乎沒有發生過什麼,也沒有得過任何病,或碰到過任何對胎兒有影響的事件。
最後,教授問她是否愿意懷孕。她說:“不愿意,當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很痛苦,曾經想過打胎,後來是因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強將她生下來。在整個懷孕的過程中,一直悶悶不樂。”
母親打胎的念頭,母親的悶悶不樂,胎兒都感知到了,因為知道母親不喜歡自己,所以出生後拒絕與母親建立聯系。胎兒在長達十個月的孕育成長期里,由一個單細胞,一個小得幾乎無法辨認的“點”,逐漸分裂演變發展為具有復雜的大腦的生命,母親的任何情緒、想法和行為都會影響未來的親子關系和個體發展。
所以說,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在大地上,而是在母親孕育孩子的宮殿里。因此,我們會經常聽到有人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沒有人說“父親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母親體內提供給胎兒的一切構成了胎兒學校的“內環境”,而母親自身的心情和精神狀態則構成了胎兒學校的“外環境”。
給胎兒創建一所什麼樣的學校,所有權完全掌握在母親的手里。現代人重視胎教,胎教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話題,中國古代醫學就有胎教的記載,古人也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接受母親言行的感化。因而,要求孕婦須謹守禮儀,檢點言行,以給胎兒提供有利於健康發育的信息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現代醫學為胎教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胎兒在宮腔內是具有感覺、意識和活動能力的,對於來自外界的觸摸、聲音、光線等刺激都有相應的反應。這些反應構成了內外信息交流的通道,而胎教正是通過這一自然通道來完成信息傳導和交流的。
母親選擇快樂孕育,選擇與胎兒快樂互動,對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會一生都儲存在他的信息庫里。
(責任編輯:實習劉素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