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它們的身體通常都有些虛弱,孕婦可以說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女性一旦懷孕了大家都會關心她,那麼請問孕婦可以吃海苔嗎?孕婦不能吃哪些食物?孕婦吃什麼好?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孕婦可以吃海苔嗎
正常來說,懷孕能吃海苔的。
對準媽媽的好處:海苔中的纖維含量高,吃海苔可以促進準媽媽的腸胃消化和吸收。而且,海苔中的鐵可以預防妊娠貧血,海苔中的藻膽蛋白則可以降血糖,海苔中的藻朊酸還可以排毒素。
對胎兒的好處:海苔中的鈣可以促進胎兒的骨骼發育,海苔中的鐵可以預防胎兒貧血。但是準媽媽不要吃太多的海苔,因為制作海苔的時候還會添加醬油、鹽等,太重口味,吃多了對自身和寶寶都不好。
產婦也能吃海苔,海苔有催乳的效果,非常適合母乳喂養的新媽媽。而且,海苔中的纖維以及海苔口感的鮮甜可以促進產婦消化。而海苔中的鐵、碘等可以防貧血,值得一提的是海苔還能排毒養顏。
嬰幼兒也可以吃海苔,海苔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口感好,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是很適合兒童吃的零食。但是要注意的是海苔中可能會添加過量的鹽,口味偏重,幼兒不易吃多,否則對寶寶身體不利,還會引發各種疾病。
孕婦不能吃哪些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食材都有其自身的營養價值,但一旦不新鮮、發芽、未煮熟,或是采用非常規手段催熟後,就可能會產生毒素,危害到身體健康。孕婦做為特殊群體,如果不小心食用到這些食物,其輕則可能會影響準媽媽的腸胃健康,重則可能會威脅母嬰安全。因此,了解孕期不能吃哪些食物十分重要。
孕婦不能吃的食物
1、生豆類:四季豆、扁豆、紅腰豆、白腰豆等豆類,在生鮮或者加熱不徹底的情況下會引起中毒。
2、生豆漿:生大豆中含有有毒成分,如果食用未煮熟的豆漿未,可引起食物中毒。
3、木薯:木薯的根、莖、葉都含有毒物質,如果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湯,可引起中毒,其毒素可導致神經麻痹疾病,甚至會引起永久性癱瘓。
4、發芽馬鈴薯:馬鈴薯發芽部位的毒素——龍葵素,比其肉質部分高幾十倍至幾百倍,一旦誤食,輕度意識障礙、呼吸困難,重癥者可因心臟衰竭、呼吸中樞麻痹致死。
5、鮮黃花菜:黃花菜中含有秋水仙堿,這種毒素可引起嗓子發干、胃部燒灼感、血尿等中毒癥狀。食用前需要先將黃花菜煮熟、煮透後過開水燙一下,再烹調食用。
6、青西紅柿:青西紅柿含有毒物質龍葵素,食用這種還未成熟的青色西紅柿,口腔有苦澀感,吃後可出現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生吃危險性更大。
7、腐爛的生姜:腐爛後的生姜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黃樟素。人吃了這種毒素,即使量很少,也能引起肝細胞中毒和變性。
8、生竹筍:新鮮竹筍含有天然毒素氰甙,吃了生的或沒有煮透的竹筍,也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孕婦吃什麼好
1、紫菜
紫菜性味甘咸寒,具有化痰軟堅、清熱利水、補腎養心的功效。用於甲狀腺腫、水腫、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腳氣、高血壓等。河鰻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虛養血、祛濕、抗癆等功效,是久病、虛弱、貧血、肺結核等病人的良好營養品。日常生活中推薦的烹飪方法是紫菜蝦皮蛋湯,因為蝦皮也是補鈣的佳品。
2、動物肝
孕期血容量比未孕前增加,血液被稀釋,孕婦出現生理性貧血,以鐵補充不足而發生的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可孕婦、胎兒都需要鐵,一旦缺乏容易患孕期貧血或引起早產。所以,在孕期一定要注意攝取富含鐵的食物。各種動物肝鐵含量較高,但一周吃一次即可,在吃這些食物的同時,最好同吃富含VC或果酸的食物,如檸檬、橘子等,增加鐵在腸道的吸收率。
3、山藥
山藥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它作為具有補腎作用的藥食兩用品,它不僅可以補腎,山藥對於肺和脾的補益效果也很明顯,不僅孕前有用,孕後更可以用來養胎。是孕婦補腎的選擇。
4、蜂蜜
在天然食品中,大腦神經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如果孕婦在睡前飲上一杯蜂蜜水,所具有的安神之功效可緩解多夢易醒、睡眠不香等不適,改善睡眠質量。另外,孕婦每天上下午飲水時,如果在水中放入數滴蜂蜜,可緩下通便,有效地預防便秘及痔瘡。
5、魚
專家建議,孕婦在一周之內至少吃1-2次魚,以吸收足夠的DHA,滿足胎兒的腦發育需求。孕期每周吃1次魚還有助於降低早產的可能性。魚體中含有的DHA是一種必需脂肪酸,這種物質在胎兒的腦細胞膜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一些研究專家對數萬名孕婦進行調查,發現在懷孕後經常吃魚有助於胎兒的腦細胞生長發育,吃得越多胎兒腦發育不良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孕婦在整個孕期都不吃魚,出現胎兒腦發育不良的可能性會增加。
板栗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西紅柿中含有的要高,甚至是蘋果的十幾倍;含有豐富的而且全面的微量元素,如鉀、鐵、鋅等,板栗中還富含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板栗屬於堅果類食物,它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那樣富含油脂,但其所含的營養成分卻是不容忽視的。
板栗的吃法也有多種,既能生吃也能煮熟了吃,還可以煮粥或者煮湯,而炒熟的板栗味道香甜、可口,是一道非常不錯的美食。孕婦可以吃板栗,但是要切記不能吃多,否則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含糖高,孕期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參考網站:民福康健康)
(責任編輯:王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