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身邊開始二胎備孕的媽媽越來越多了。不少備孕家庭對胎兒的性別有所期待,有人希望能生個大胖小子,有人希望能生個貼心小棉襖。
現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孕前性別選擇技術已經逐步成為現實。飲食調理法作為一種科學有效,并且對身體沒有副作用的孕前性別選擇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家庭認可和接受。
不過,也有不少媽媽對飲食調理法還不夠熟悉。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飲食調理法是什麼,具體需要怎麼做。
飲食調理法是什麼
飲食調理法源自歐洲,至今已有超過50年的研究歷史,來自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多位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發現備孕期間女性體內的常量元素水平將影響胎兒性別。
科學家發現,鈣元素、鎂元素、鉀元素和鈉元素,這四種常量元素會影響卵細胞膜的開放與閉合,當鈣元素和鎂元素的比例升高時,卵細胞更容易與X精子結合,從而孕育女胚;當鉀離子和鈉離子的比例升高時,卵細胞更容易與Y精子結合,從而孕育男胚,這就是飲食調理法的原理。
1977年,法國學者米謝勒·杜克通過研究102名女性(生育2名以上孩子,并且孩子性別一致)的飲食習慣,發現多攝入鈣和鎂的女性容易生女孩,多攝入鉀和鈉的女性多生男孩。
1980年,蒙特利爾(加拿大)大學的洛蘭和加尼翁教授(圣心婦產醫院)針對100名只生男孩或者只生女孩的母親的飲食習慣進行研究,發現50名只生男孩的母親,其中40名母親的飲食習慣多攝入鈉,少攝入鈣和鎂。
1980年,法國科學家斯托爾克維斯奇對260對備孕家庭進行跟蹤,發現堅持“高鉀鈉,低鈣鎂”的備孕媽媽,有212位順利懷上男寶寶,飲食調理法的成功率高達82%。
飲食調理法怎麼做
飲食調理法應該提前3個月開始。因為常量元素在人體內被吸收和轉化,到逐步發生作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同備孕時需要提前3個月開始補充葉酸,體內的葉酸水平才能逐步增長,而常量元素的吸收和轉化也需要長期的堅持。
如果想生男孩,備孕媽媽在日常飲食中應該加大攝入鉀元素和鈉元素,減少攝入鈣元素和鎂元素。富含鉀元素的食品很多,其中菌類、豆類、蔬菜、水果、肉類、是鉀最好的來源;鈉在食物中廣泛存在,但天然食物中鈉的含量不高,其中食鹽、調味品、腌制和煙熏食品、醬菜、咸菜中的鈉元素較多,補充鈉的攝入可以加大日常飲食烹飪過程中食鹽的添加量。
如果想生女孩,備孕媽媽在日常飲食中應該加大攝入鈣元素和鎂元素,減少攝入鉀元素和鈉元素。富含鈣元素的食物主要有牛奶(及乳制品)、豆制品(豆腐、豆香干等)和水產品(魚蝦蟹貝螺類);鎂元素在食物中的含量比較平均,大部分食物都含有部分鎂。
對於無法控制或者科學搭配鈣鎂鉀鈉四種元素攝入比例的備孕媽媽,也可以選擇服用碧希元素片,碧希元素片以飲食調理法為研發基礎,采用食品級原料,可以更方便、更有效的完成鉀元素、鈉元素,或鈣元素、鎂元素的定向攝入,幫助備孕家庭實現孕前性別選擇的心愿。
飲食調理法歷經50多年的發展,已經得到法國、加拿大、英國等多個國家的科研人員和科學機構的認可。目前,國內也有越多越來的備孕媽媽開始了解和嘗試這項科學備孕技術,幫助她們完成兒女雙全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