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母體變化有哪些
生殖系統的變化
子宮在產褥期變化最大。胎盤娩出後的子宮,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的過程,稱為子宮復舊。
(1)子宮體:子宮體肌纖維復於產後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在恥骨聯合上方可捫及。於產後10日,子宮降至骨盆腔內。產後6周,子宮恢復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宮重量也逐漸減少,分娩結束時約為1000g,產後1周時約為500g,產後2周時約為300g,直至產後6周時約為50g,接近非孕期子宮大小。
子宮內膜的再生:整個子宮的新生內膜緩慢修復,約產後第三周,除胎盤附著處外,子宮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內膜修復。胎盤附著出全部修復需至產後6周。
(2)子宮頸:於產後2—3日,子宮口仍可通過2指。與產後1周,子宮頸外形及子宮頸內口恢復至未孕狀態,產後4周時子宮頸完全恢復至正常形態,分娩時宮頸發生輕度裂傷,多在子宮頸3點及9點處,使初產婦的子宮頸外口由產前的O形(未產型),變為產後的“一”字型橫裂(已產型)。
(3)陰道及外陰:約在產後3周重新出現粘膜皺襞,但陰道於產褥期結束時尚不能完全恢復至未孕時的狀態。分娩後的外陰輕度水腫,於產後2—3日內自行消退。會陰部若有輕度撕裂,或會陰切口縫合後,均能在3—5日內愈合。處女摸在分娩時撕裂形成殘缺不全的痕跡,稱為處女膜痕。
(4)盆底組織:若能於產褥期堅持作產後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復至接近未孕狀態。
2.乳房的變化
乳房的主要變化是泌乳。隨著胎盤剝離排出,產婦血中的胎盤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胎盤生乳素在6小時內小時,孕激素在幾日後下降,雌激素則在產後5—6日內下降至基線。產後呈低雌激素、高泌乳激素水平,乳汁開始分泌。
初乳中含蛋白質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曾被稱為出生後最早獲得的口服免疫抗體)。脂肪和乳糖含量較成熟乳少,及易消化,是新生兒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產後7—14日所分泌的乳汁為過渡乳,含蛋白質質量逐漸減少,脂肪和乳房含量逐漸增加。產後14日以後所分泌的乳汁為成熟乳,呈白色。初乳及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體,如分泌型IgA。
3.其他系統的變化
(1)血液及循環系統的變化:產婦早期血液仍處於高凝狀態,有利於胎盤剝離創面能迅速形成血栓,減少產後出血量。纖維蛋白原、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於產後2—3周內降至正常。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值逐漸增多。白細胞總數於產褥早期仍較高,中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細胞數減少。血小板數增多。紅細胞沉降率於產後3—4周降至正常。
(2)消化系統的變化:產後胃腸肌張力及蠕動力減弱,約需2周恢復。產褥期容易發生便秘。
(3)泌尿系統的變化:妊娠期體內滯留的大量水分,需在產褥早期主要經腎排出,故產後最初數日的尿量增多。腎盂及輸尿管生理性擴張,需4-—6周恢復正常。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致使粘膜水腫充血及肌張力降低,以及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臥床排尿等原因,容易發生尿潴留。
(4)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哺乳產婦垂體催乳激素於產後數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時此值增高,不哺乳產婦則降至20μg/L。不哺乳產婦通常在產後6—10周月經復潮,平均在產後10周左右恢復排卵。有的在哺乳期月經一直不來潮,平均在產後4—6個月恢復排卵。
產褥期護理要點
護理要點一:產後清潔很重要
外陰的清潔是產後清潔重要的一點。魏麗惠主任建議,產後外陰清潔最好一周進行兩次,不需每天清洗。選擇洗液時,應注意安全性,盡量選擇配方是植物中藥,PH值適合弱酸性外陰環境的洗液,比如婦炎潔,其中含有苦參、百部等可以有效預防婦科炎癥的發生。
護理要點二:室內溫度需把控
產婦生產後,毛孔和骨縫張開,很容易感受風寒,因此要避免空調直吹、穿堂風。我國古代一般不主張產後洗澡,其實產後洗澡因人而異。產後洗澡需注意,水溫應控制在37度左右,避免水溫過熱,洗澡的時間盡量短,不要泡澡,洗後要注意及時擦干,如果是冬天更需要特別注意保暖。
護理要點三:母乳喂養更有利
女性乳頭、乳房的保養在產前、產後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乳頭凹陷,在孕期時要幫助往外拉,這樣可以保證產後更好的哺乳。此外,產後母乳,不僅有利於寶寶的健康,還有助於媽媽們子宮的恢復。
護理要點四:產後進補要適當
產後女性身體一般較為虛弱,需要適當進補。魏主任指出,一些早產媽媽可適當吃鈣片,一方面可以彌補早產兒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補充產後身體內輕微的鈣流失。但需注意進補適當、科學、合理。
護理要點五:高齡產婦需謹慎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0歲至35歲。如果超出35歲,即稱為高齡產婦。高齡產婦較適齡產婦在妊娠期間患病的幾率大,容易出現妊娠性高血壓等疾病。患病的產婦,在產後一定要進行檢查,并積極治療,否則會有終身患病的風險。
以上就是關於產褥期媽媽護理要注意什麼的相關知識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參考網站:頭條)
推薦閱讀:
產褥期感染該怎麼辦
產褥期需要注意的衛生問題
(責任編輯: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