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恢復好不好看幾點呢?產後恢復好非常重要,生完孩子後新媽媽的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雖然因懷孕而改變各器官會慢慢恢復,但若不留意,不僅會影響恢復的速度和寶寶的護理,還可能留下難以治愈的病根。所以,小編就總結出產後必須自查的幾項身體變化,趕緊來學習吧!
子宮收縮
新媽媽在分娩結束後,子宮會發生收縮,并每天向下下降,腹部有刺痛感,這種“產後陣痛”屬於正常的生理狀況,可以通過適當的休息來調節。
但如果宮腔里胎盤和胎膜未完全排出體外,可能會影響的到子宮的正常收縮,造成出血嚴重。
如果這種狀況,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做出相應的處理。
如果產後6周子宮不能順利收縮復原,恢復到正常大小,則稱為子宮復舊不全,需要查清原因,及時治療。
惡露排出
惡露是指產後殘留在新媽媽子宮內的血液、新陳代謝物、壞死的組織和黏液。
產後惡露一般在產後3周(21天)可排干凈。
產後惡露干凈的時間也可因人而異,有些產婦短至2周(14天),有些產婦可達平均6周(42天)。
一般產後惡露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由紅到白的變化,具體過程如下:
1、血性惡露:產後3~4天,色鮮紅、含大量血液、量多,有時有小血塊。
2、色淡紅含多量漿液:持續10天左右,少量血液,但有較多的壞死蛻膜組織。
3、白色惡露:持續3周干凈,粘稠,色澤較白,含大量白細胞,壞死組織蛻膜,表皮細胞及細菌等。
正常惡露帶有血腥味,但不臭,如果有惡臭味應及時就診,防止產褥感染。
外陰與陰道
產後新媽媽會陰部血液循環豐富,如果外陰出現輕度水腫,一般可在產後2~3天內會逐漸消退;如果有輕度撕裂或會陰切口時,一般在產後3~4天內也可愈合。
分娩之後,新媽媽的陰道腔擴大,陰道黏膜及周圍組織水腫,陰道壁會因過度伸展而松弛及肌張力下降。
分娩後6周時,陰道腔逐漸縮小,陰道壁肌張力逐漸恢復,產後新媽媽要積極進行提肛運動,以幫助陰道盡快恢復至未孕時的緊張度。
乳房變化
孕期乳房的變化是為分娩後的哺乳做準備,所以,產褥期的乳房變化可以說是孕期乳房變化的延續。
分娩之後,隨著寶寶對乳房的吸吮刺激,新媽媽的腦垂體會分泌催乳素和催產素兩種激素,會有乳汁不斷的產生,這就是泌乳的原理。
因為寶寶的吸吮刺激是乳汁不斷分泌的關鍵,所以,產後媽媽應該盡早給寶寶進行母乳喂養。
若產後出現乳房腫脹、疼痛,要積極預防乳腺炎的發生。
血液變化
為滿足胎寶寶的生長需求,孕媽媽體內的循環血量會比孕前增加三分之一左右。
而隨著胎寶寶、胎盤的娩出,子宮胎盤的血循環停止進行,大量的血液參與到體內循環,所以,產後新媽媽的循環血量會明顯增加,一般在產後2~3周可以恢復至懷孕前的狀態。
產後早期由於循環血量的增加,新媽媽可能會出現血紅蛋白偏低的輕度貧血情況,但一般在產後1周左右會有所回升。
如果長期出現貧血症狀,那就要孕媽媽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了。
產後月經復潮
不哺乳的新媽媽一般會在產後6~8周來月經,哺乳新媽媽一般在產後6個月左右月經復潮。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的新媽媽,一般都會在這個時間重新來月經,提前或者錯後一兩個月也是正常的。
出現以下幾點需要及時去醫院:
未哺乳的新媽媽兩個月還沒有來月經,或者哺乳的新媽媽一年以後還沒有來月經就要去醫院檢查,看是否是再次懷孕;
有些產後大出血或者難產的新媽媽存在閉經的可能;內分泌紊亂也是月經遲來的原因之一;如果新媽媽的壓力過大或者過度焦慮也會導致月經推遲;另外,由於產後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也可導致新媽媽腦垂體缺血性萎縮、壞死,垂體前葉分泌的激素減少,從而沒有月經來潮(席漢氏綜合征)。
Tips:產後42天檢查很重要
經過6~8周產褥期的休息與調養,新媽媽身體器官究竟恢復得如何?日常護理中都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都需要去醫院作全面的檢查來了解,促進身體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