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媽們都很關注寶寶在子宮內的生長發育情況,胎兒體重是反映這一情況的最敏感的數據。胎兒體重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母親的某些遺傳特質和生理因素,例如種族、身高、體重、生產次數、社會經濟狀況,還有胎兒性別。如果胎兒在媽媽肚子里能夠按照理想的曲線增重,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他的健康狀況良好。
帶你全面了解估算胎兒體重的重要性
如果胎兒體重過重,那麼胎頭難以通過正常產道,容易發生難產,生的過程中可能造成顱內出血、鎖骨骨折或嚴重的新生兒窒息,母親發生難產、產後出血和感染的風險也會增加。除了考慮母親種族、遺傳等因素,醫生首先需要排除妊娠期糖尿病等病理問題,進而調整血糖,避免一系列不良預後。對於單純由於營養過度造成的胎兒超重,也會積極幫助孕婦調整食譜。如果胎兒體重過輕,可能發生宮內生長受限,常見的病因有孕婦嚴重營養不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盤功能不良、胎兒自身結構缺陷或染色體異常,在我國發生率為6%~7%,死亡率為正常胎兒的6~10倍。
隔著孕媽媽的肚子,猜子宮里胎兒的大小是最讓醫生頭痛的事情。在醫學不發達地區,醫生只能憑借個人經驗、孕婦體重的增長、肚子的大小、子宮的高度和孕婦腹圍等情況進行粗略估計。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目前最常采用超聲對胎兒雙頂徑、頭圍、腹圍等重要數據進行測量,進而計算胎兒體重,再參考標準進行比對,最終發現位於兩個極端的大於胎齡兒和小於胎齡兒。
但是,為胎兒的生長發育制定一個全球性的標準仍然是一個難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沒有自己的參考標準,一律采用歐美白人的數據作為標準肯定會產生一些偏差,導致漏診或過度診斷的現象。
1992年,一位國外學者提出胎兒個性化生長曲線概念,他指出母親的孕前體重、身高、種族、生產次數、孕齡、胎兒性別對胎兒體重都有影響,應該綜合考慮母親特征和妊娠特點,估算出胎兒的宮內生長情況,這一概念有一定的先進性,但因涉及眾多影響因素,計算公式復雜,一時在臨床難以推廣。
2011年5月,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提出一項新的胎兒生長和評估方法,目的是更準確地發現生長過快或遲緩的胎兒。這種方法是將某個國家或某個人群的胎兒數據輸入編制的程序,便可產生適合於該國或該人群的胎兒生長標準,適合各國制定自己國家人口特點的胎兒生長標準,且準確易運用。該研究成果公布在醫學界權威雜志《柳葉刀》上,被專家評述為“具有廣泛應用價值”。
只要輸入該地區上百個正常新生兒的出生體重平均值,研究得出的“計算器”就會自動生成孕期各時段的標準體重,以及胎兒所處的百分位位置,醫生對於誰是大於胎齡兒,誰是小於胎齡兒,一目了然。
新的通用參考標準比個性化生長曲線能更好地預測不良圍產預後,并且簡便易行,尤其對資源缺乏的國家和地區,將多快好省地提高圍產醫療的質量。新的“體重計算器”應用到臨床後,能夠幫助醫生更好地評估各個發育時期胎兒的體重,盡早發現病理性問題,及時進行產前干預,提高產科質量。
(責任編輯:陳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