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早產兒科普】早產寶寶出生後要闖的十大“關卡”(下)
醫學上將出生胎齡<37周的嬰兒稱為早產兒,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發育越不成熟,出生後所面臨的如死亡和腦損傷、肺損傷等并發症的風險越大,尤其是胎齡<32周或出生體重<1500g的早產寶寶,面臨的挑戰更大。
目前我國的早產兒出生率為8%左右,居世界第二位。雖然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和新生兒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早產兒得以存活,但這些本應在母親溫暖的子宮中長大的寶寶們還是要在醫院里要經歷一系列“關卡”,才能夠順利出院回家與父母團聚。
為了幫助寶爸寶媽們建立信心,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早產寶寶的救治過程,看勇士寶寶們是怎麼“通關晉級”的吧!
1、感染
早產寶寶由於機體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各種抗病物質如抗體等產生不足,皮膚粘膜屏障也未發育完善,加之住院期間又需要經歷一些有創的穿刺、機械通氣等,因此,與足月的寶寶相比,發生感染導致敗血症的幾率顯著增高。
為了降低寶寶感染的風險,醫護團隊都會制定嚴格的控制感染的措施,如檢查寶寶前必須洗手,寶寶的物品專人專用,盡量減少接觸寶寶,定期進行空氣、暖箱、物品的消毒,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倡導并積極推進母乳喂養,積極開展袋鼠式護理等。
2、高膽紅素血症
每個寶寶出生後,由於紅細胞的破壞,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黃疸發生。但由於早產寶寶的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膽紅素極易通過血腦屏障侵犯大腦,引起膽紅素腦損傷。
為了降低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醫師每天都會對寶寶進行嚴密的監測和無創經皮膽紅素的測定,根據膽紅素測定水平及時對寶寶進行藍光治療。
3、貧血
鐵是人體造血必須的原料,胎兒期間鐵的儲備在妊娠晚期,由於早產寶寶提前出生,導致體內鐵儲備不足,加之住院期間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抽血檢查,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為了降低貧血的發生概率,醫師通常在寶寶出生的時候采取延遲臍帶結扎、微量血化驗的方式,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發生了貧血,根據相關指征,在必要時進行輸血,糾正貧血對寶寶病情和生長發育的影響。在達到全奶量喂養後,要給寶寶補充鐵劑2-3mg/kg/d至出院後一歲。
4、早產兒視網膜病
極低或超低胎齡的早產兒視網膜發育不成熟,出生後又需要用氧或呼吸機治療,還可能發生感染等風險,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早產寶寶發生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增高,嚴重者可致失明。
根據國家規定,眼科醫師會對胎齡<34周,體重<2000g的寶寶或臨床上有發生視網膜病高風險的寶寶定期進行眼底篩查,及時發現異常,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5、聽力損害
早產寶寶發生聽力損害的風險與足月兒相比也是較高的。為了及早發現早產寶寶有沒有發生聽力的損害,在寶寶住院期間,耳鼻喉科的醫師會到病房對寶寶進行聽力篩查,一旦發現異常,就需要復查或進行腦干聽力誘發電位檢查,以明確是否有聽力損害。
盡管早產寶寶出生後面臨層層關卡,但相信在醫護團隊的精心護理與父母的關愛下,這些嬌嫩的小生命一定能夠成為最堅強的小勇士,一路過關斬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