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男孩要求媽媽不生二胎的視頻走紅。男孩哭著威脅,“媽,我今兒就把話撂這兒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你們把愛分給弟弟妹妹更多,就不愛我了……”而這不禁讓人深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寶如何的抗拒二寶,大寶和二寶的關系父母們該如何權衡?
1、任性是父母溺愛和家庭溝通不暢的結果
本是父母掌上明珠、心頭之肉的寶貝們,不能做到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商,其責并不完全在孩子本身。換言之,“心頭肉”做出的上述“任性”和“驕縱”的行為,父母也難辭其咎。很多網友也有類此看法:“這事怨不得孩子,父母也有責任,這麼小的孩子哪里懂得兄弟姐妹之情,父母自己的想法想要得到孩子的認同,就要先認真考慮孩子的想法”;“孩子耍性子,也是父母沒教育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考慮孩子的想法,肯定導致孩子的逆反。”
動輒被孩子的行為強迫擱置了自己的意愿,為人父母者心有不甘也無可奈何,這是他們所釀下的苦酒,也終由他們自己品嘗。可以設想,如果家長在平時不是處處以大寶為中心,大寶就不會有父母的一切都屬於自己的意識;如果從小對大寶就多進行一些親情教育、感恩教育和分享教育,告訴他擁有兄弟姐妹的好處,他可能會盼望著弟弟、妹妹早點到來;當然,漸漸長大,如果再能讓孩子及早地知道一些生二胎是父母的權利時,大寶不但沒有資格反對,而且將來還有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那他們不會如此理直氣壯、任性妄為。
同樣,家庭內部也要講究溝通的方式,“不能簡單詢問孩子是否同意,溝通的方式很重要。”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考官林玉芳表示,一般家里有兩個孩子,大孩子會有愛被奪走的焦慮和失落感。“大孩子會不會接受弟弟或妹妹取決於父母對他的引導和關注。如果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他們不僅會理解,而且會懂得弟弟需要幫助,自己可以給弟弟樹立榜樣,重要的是消除嫉妒的情緒。”
父母溺愛、家庭溝通不暢的事例,曾一次次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熏陶是首選,而非輕佻敷衍式的妥協和保證,又或者強硬的回擊訴求。比如雯雯割腕之舉,以死相逼父母不要生養二胎,在她長大後,會不會對此有所悔恨,并反思自己對親情的獨占無情地剝奪了父母的生育權呢?如果有,那種悔恨會否帶給她更大的壓力?同樣,愛的保證書,看似有了一個感人的開始,卻未必也能有喜人的結局,成長過程中的“愛之分享”仍是今後需要面對的。
不是大寶太任性,而是父母太溺愛,家庭溝通太不通暢,教育和溝通沒有跟得上,大寶自然接受不了父母生二胎的現實。如果非要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如同身為成人的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兄弟或姐妹,誰又能在很短時間內接受呢?父母在平時沒有做好事先的鋪墊,又怎麼可能讓大寶對突如其來的小生命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并對其產生好印象,而不是“缺愛”的危機感?
2、讓孩子不“吃獨食”,離不開教育和引導
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很多年輕父母都會試探性地問大孩子:“給你添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有些孩子爽快同意,當然也有孩子對父母要再生一個寶寶表示反對。此種情形之下,如何讓獨生子女接受并愛護弟弟、妹妹,成為大人和孩子面對的一個共同課題。
開放式的題目,解題的方式自然就很多,但原則或許只有一個:將心比心地尊重孩子。如果你想要你的大寶接受愛將要被分享的現實,那麼你就要先接受大寶對你的意見,傾聽他的想法與顧慮,有針對性地做出安撫的行動;做好準備,告訴孩子有個弟弟妹妹好處很多,多給大寶講講有弟妹的好處,告訴她父母并不是不愛他,只是弟弟、妹妹還太小,需要父母多一份精力去照顧,并且大寶也有責任和力量來幫助父母分擔。父母要拉大寶一起照顧二寶,讓大寶學會分享,學會愛別人。同時,要給大寶足夠的安全感和責任心。
同樣,適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和引導。具體形象性是孩子思維的主要特點,這時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還未形成,一味地給幼兒講分享的大道理,他們多半不能理解,更不易接受。可以通過一件件能使孩子從中受益的具體事例,以啟發式教育來讓他知道什麼事情應該怎麼做。又或者,樹立榜樣性教育,父母以自己長輩或自己同輩的表兄弟姐妹間的親情之誼來慢慢感化孩子的不理解,“身教重於言教”,給孩子樹立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
此外,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引導也顯得尤為重要。以往學校和社會普遍缺乏對孩子進行“分享”內容的體驗式教育,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關注人格的培養。故此,加強和改進教育的著重點,樹立孩子完善的人格教育,學校和社會不應缺席,比如利用社區等場合、利用課余等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孝悌”內容的小舞臺劇表演、繪畫比賽,都是潛移默化讓孩子感悟古人之言“悌,善兄弟也”真諦的良好方式。